
引言
香港樓價高昂,供樓壓力龐大,對許多家庭而言,按揭貸款不再只是「資產累積」,更可能成為沉重負擔。當經濟逆轉、收入減少,越來越多業主陷入「供樓壓力爆煲」的困局。此時,一個艱難選擇出現了——是選擇債務重組來繼續還款,還是直接「斷供」放棄物業?本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兩者的影響、法律風險與長遠財務後果,幫助你做出理性判斷。
第一章:什麼是「斷供樓」與其後果?
定義:
「斷供樓」指的是業主無力或選擇停止繳交按揭供款,導致銀行收樓、拍賣物業以抵償貸款餘額。
可能後果包括:
銀行將房產收回並拍賣,但賣價低於貸款餘額時,仍需由業主補償差額(負資產責任)
信用報告出現「遺失資產」、「拍賣處理」紀錄,保留長達7年
被列入J記、D記,未來申請貸款、信用卡極度困難
若拒絕償還差額,銀行可入稟民事訴訟、追討資產或收入
第二章:什麼是按揭債務重組?
操作方式:
向銀行或貸款機構申請延長供款年期、減低每月供款額
或者透過第三方顧問與債權人協商分期還款安排
亦可將按揭與其他個人貸款(信用卡、稅貸等)整合為單一重組協議
優點:
避免物業遭收回,保留居住權與資產擁有權
避免信用報告出現「斷供」負面紀錄
有機會談判減息或寬限期
缺點:
需誠實申報收入與資產狀況
部分銀行會要求額外資產擔保或聯名擔保人
信貸報告會有重組註記,影響中期信貸申請
第三章:重組 vs 斷供樓|全面比較表
項目 | 債務重組 | 斷供樓 |
---|---|---|
財產保留 | ✅ 保留資產 | ❌ 房產被銀行收回 |
信用評分影響 | 中度 | 嚴重,可能J記/清盤紀錄 |
法律後果 | 無刑事責任,協議有效即受保護 | 可能遭民事訴訟/清盤追討 |
居住權利 | ✅ 可繼續居住(視重組安排) | ❌ 強制搬遷 |
未來貸款可能性 | 中~高(穩定還款後) | 低(需至少5年回復信用) |
情緒與家庭穩定性 | 穩定 | 高壓、家庭可能失衡 |
第四章:評估是否適合斷供或重組的5大關鍵指標
負資產程度
若樓價已跌穿按揭總額超過20%,且預計3年內無法回升 → 建議考慮重組或沽售而非斷供
可支配收入比例
每月供款超過家庭總收入的50%,且已用盡儲蓄 → 建議考慮分期重組協議減壓
其他債務總額
如信用卡+私人貸款已超過100萬港元 → 可透過重組一併整合,提升還款效率
物業用途
自住物業 → 優先保留
投資物業 → 可考慮減持止蝕
家庭結構與責任
若家中有年幼子女、長者需要照顧 → 保持居住穩定性優先考慮
第五章:成功透過債務重組保樓個案分享
案例一:林先生(運輸業,自住樓)
因收入下降,月供佔薪資比重達60%
經顧問協助與銀行協商,延長供款年期5年、月供降至可負擔範圍
三年內穩定供款後信用回升,成功續用信用卡與保留樓宇
案例二:何太(兼職、育有兩子)
與丈夫分居後單親供樓困難
經NGO協助進行按揭與卡數重組,降低家庭壓力
社工協助她取得政府津貼並保留自住物業
第六章:如果真的決定斷供,應如何處理?
先向銀行申請短期寬限期(最多6個月)
考慮出售樓宇套現,避免強制拍賣價值下降
與債權人商議「清盤差額」的分期還款安排
尋求法律意見,避免民事訴訟後資產遭扣押
查閱信貸報告變更內容,避免不實資料影響其他貸款紀錄
結語
無論你正面臨供樓困難,還是已進入債務重組協議,最重要的是理性面對、及早部署。盲目斷供或逃避責任,只會令損失擴大與風險升高。相反,債務重組不僅可保住資產,更可重拾財務自主與生活穩定。樓,是家的基礎;理財,是家的保障。